今年12月,我国技术工人队伍中,又有30名“中华技能大奖”获得者、299名“全国技术能手”受到国家嘉奖。
钻研技术、爱岗敬业,一批批优秀的技术工人,为“中国制造”由大变强助力加油,诠释着“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”的时代风尚。
全国技能劳动者1.65亿人
身怀一技之长、拥有独门绝活——这是中华技能大奖、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身上最明显的标签。
罗昭强,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公司维修电工,有着高铁生产设备“全科医生”之称。别人修不了的设备故障、治不好的机器重症,只要他出马就会手到病除。胡耀华,宁波港技术能手,26年钻研在运输设备维修一线,练就一手“望闻问切”快速排查故障的绝技,拥有“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差距,手一摸就知道是几丝”的钳工本领。
善于钻研、勇于创新——这是新一代能工巧匠的闪光之处。
王刚,中航工业高级技师,探索出小孔铰削新技术,能用一把铰刀通过不同的切削方法和冷却润滑介质的配合,加工出多种直径的孔,彻底解决了航空武器装备产品特殊加工盲区的铣削难题。李鸿,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技能专家,钻研隧道事业33载,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,他的多项创新技术为国家创利2亿多元。
“中国历来不乏能工巧匠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技术工人,他们持之以恒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,为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。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。截至2015年底,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.65亿人,其中,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,包括高级技师159万人、技师654万人、高级工3688万人。全国共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,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.5亿元。1995年,我国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,每两年表彰一次,至今共表彰13届。2015年,在有着“技能奥林匹克”之称的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上,中国代表团取得5金6银3铜的优异成绩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技能人才的风采。
一流产品离不开一流技工
实现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目标,需要更多优秀的技能工人。然而,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的规模、结构、质量还无法满足需求。人社部的数据显示,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.5以上,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,供需矛盾突出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能、当蓝领。一项调查数据显示:只有1%的人不介意当工人;90%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而非职校。技工领域存在的“三重三轻”现象多年没有改变:
“重学历、轻技能”。有的高级技工在国家级竞技中获奖,但是没有一定的学历,在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诸多限制。在这种评价体系下,很难吸引年轻人主动学技能、安心钻研技能。
“重装备、轻人才”。购买新设备、更换新机器,企业不吝重金,但技能工人的整体待遇偏低。多数企业的薪酬体系中,技能工人的薪酬要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低出两三个档次。
“重使用、轻培养”。许多企业一边抱怨技工难找,一边却不愿自己下功夫培养技能人才。在制造业强国,企业是技能培训的主导者。比如,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2/3的投入来自于各大企业,而我国不少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1.5%的下限。
做强做大高技能人才队伍
如何加快培养一支强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,为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提供支撑?
技能培训是基础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将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,构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。今后,“校企双制、工学一体”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力推广,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,加强产教融合。将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,逐步实现培训机构自主开展培训、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依法监管的格局。到“十三五”末,我国将建立起以就业技能培训、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,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、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、适应劳动者需求的培养培训体系。
评价体系是指挥棒。人社部正在研究创新评价方式,目标是突破身份、学历、资历限制,建立起技能人才凭能力、实绩和贡献获得科学评价并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。到“十三五”末,初步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,以工作业绩为重点,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,企业行业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体系。
激励机制不可少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“提高技术工人待遇”。人社部透露,将从物质、精神奖励等多个方面入手,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。在提高“中华技能大奖”和“全国技术能手”奖励标准的同时,推动各地完善制度,形成多层级政府奖励体系。企业是人才使用的主体,有关部门将引导企业加大奖励力度,落实相应待遇,鼓励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。
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正迎来春天。(记者 白天亮)(来源:人民日报)